1月13日晚CCTV3播出的《国家宝藏 第二季》,将远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三尊绢衣彩绘木俑带到了人们的面前。帔帛妙曼,木俑沉寂,动静之间已过千年。历经流年辗转的绢衣彩绘木俑,傅粉施朱,身形颀长秀美,它们身上的绫罗锦绢服饰依然鲜艳如新,它们的花纹来自西域,精湛的织造技术来自大唐。在神秘的丝绸之路上,我们的丝织品走向世界,传递大唐的文化自信,引领世界的时尚潮流!

这一期不仅有超高颜值的佟丽娅化身国宝守护人,为我们婀娜一舞,惊艳四方。也有来自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的楚艳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形象的课程,讲解了隐藏在木俑服饰中的秘密。

这三尊的木俑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初年的吐鲁番地区。丫丫是张府最小的女儿,因突厥和吐蕃的侵扰,她的父亲张怀寂被朝廷派往千里之外的叠州,丫丫只得与80多岁的奶奶守在家中。有件事,令丫丫好奇不已,但凡是父亲的新衣皆要由奶奶缝补后才可送出,可任谁也看不出补在何处。快到奶奶的寿辰了,丫丫为奶奶排演了长安、洛阳时兴的乐舞。

在聊天中,奶奶回忆起了自己年轻的时候……早年被迫送往中原,中年回到故土却遭遇丧子,次子常年征战不在身边。一生坎坷却看得通透,不被命运所掌控,知足常乐。奶奶最终把缝补衣服的秘密告诉了丫丫,平静离去。丫丫放心不下奶奶,便制了这些人偶陪伴奶奶。木俑臂膀上模糊不清的文字,也许正是对亲人不舍的思念。


这一个精致的小短片,是唐朝生活化的一个缩影,也让我们了解到大唐正是因为兼容并包了那么多的不一样,才会有那样的样貌和气度。木俑造型精巧,舞姿轻盈,是大唐时期多元一体文化交融的最佳注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她们的神态多样活泼,绢衣保存如新,完美的再现了大唐气象!

这些服饰的呈现,多亏了楚艳老师对中国传统服饰的复原研究和艺术再现,让三尊绢衣彩绘木俑飘飘现世。从测量分析文物开始,经过画图、染色、织造、制版、裁剪、缝纫,每一步都是一次与祖先的对话,为了尽可能还原历史,还获得了两位苏州丝绸织造技艺大师:胡德银老师与李海龙老师的帮助~“知来处,明去处”让大唐衣冠美在大唐,活在当下,盛放在未来。


把整个节目带入高潮的是一个服饰秀的展示。当音乐响起,当汉服一出来,整个人都感觉热血沸腾!多么美丽的衣服啊,这就是我们自己的服饰,一个衣冠上国气度、自信的形象!弹幕中的网友也纷纷留言点赞,留下了无数抑制不住的肺腑之言。









最感动的是,当主持人问楚艳老师:
我们其实已经回不到过去了,那这些服饰只可能在舞台上展现。那您费这么多的功夫,做这样高还原度的艺术再现的服饰,意义何在?
楚艳老师回答:
我们这一代的服装人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时装教育或者是审美教育,其实都一直在受西方服装设计的这个影响。每年的纽约、巴黎、伦敦以及米兰这四大国际服装周,每年发布几百场的这种时装秀,几乎是已经主导了全世界的服装流行趋势,可以说时装的话语权一直在西方。那么大部分的中国设计师,包括我在内,其实都曾经在这种强势的西方服饰审美中迷失了。当我们回望历史回到盛世大唐,那个时候的长安其实就像今天的这个纽约和巴黎一样,也是世界的时尚之都。那么也是引领着国际时尚潮流的一个策源地。我们看唐人是何等的自信,他们无论是梳着这个回鹘的发髻,或者是用着丝路之上传来的胭脂,甚至穿着波斯纹样的这种唐锦,整体看上去,大唐依旧是大唐。
我们为什么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复原这些,并不是说我们以后在现实生活中就要穿成这个样子,而是我们要用这样一个笨功夫,一点一点地通过对传统服饰的挖掘和整理,去找到那份非常高级的对美的品味,在这个过程中找回属于我们中国的审美精神。其实说到底总结一下就是六个字,知来处,明去处。
小编相信,正如楚艳老师所总结的那样,中国有一天必然会重拾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审美,重新引领世界时尚潮流。让我们一起展望未来吧!
服饰秀部分的视频链接: